02、佛山和东莞,相爱难相杀亦难
2.1 对内与对外
佛山实业主要面对国内市场,东莞则是以国外市场起家。
以泛家居为底色的佛山制造,赶上国内消费升级从无到有到从有到优的一波浪潮。而以三来一补崛起的东莞,反而早早地与国际市场搭上了线,导致东莞的外贸依存度是佛山的好几倍。
只不过,这种订单加工式的国际化,是底层的国际化,不是对外投资,也不是技术和管理的输出,而是对外出口,就是以简单加工顺便帮人送货。但至少,东莞对内获得了经济腾飞的实,对外获得了世界工厂的名。
如今,佛山和东莞,都面临对外的窘境,一方面是国内,一方面是国际。
佛山和东莞在对外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尽管全国的扩张,佛山企业的根还在佛山,也就是说,佛山的一大批企业,在对外发展的过程中,造就了佛山之外的佛山。
而东莞除了少数几个全国性的品牌之外,大部分企业的对外,要么是整体被迫迁移,跟东莞再无关系;要么是总部迁移,东莞只是保留了制造成分。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莞之外,再无东莞的尴尬处境。
国际化方面,以美的为代表的家电,以OPPO为代表的电子,是佛山和东莞在国际化方面的努力和探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在国外,还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很难打入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拥有成本和品质优势的佛山和东莞,在这方面,需要的不仅是品牌的塑造,也需要文化自信的支撑。
同时,佛山和东莞制造业的成本优势,也面临东南亚、南亚、南美、非洲等地的竞争。越南、印度、巴西等地的加工制造近年风生水起,虽然中国造业仍有他们难以企及的供应链和产业工人优势,但是,我们在品牌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还没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前提下,光图成本优势,火急火燎把制造环节转移出去,后果可想而知。这是中国这一轮产业转移需要思考的严肃问题。
从市场的角度讲,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佛山当前更有优势,质量更高。(公众号:智纲智库)
2.2 厨房与餐馆
如果说东莞是厨房,佛山就是餐馆。
佛山和东莞是中国制造业的两种典型模式,佛山没有代工的传统,也不具备代工的优势。早期佛山想代工都没有机会,深圳和东莞,早就把订单截流干干净净。一门心思做实业的佛山,几乎是逼出来了一批品牌。没有机会给人做厨房,只好自己开起了餐馆。
而东莞一开始就以厨房为定位,一大帮厨师,做久了,仿佛有点上瘾。厨房门槛太低,除了极少数能形成口口相传的口碑之外,绝大部分难以形成品牌。能做到富士康级别的厨房,毕竟是少之又少。东莞的厨房也在探秘怎么才能升级成餐馆。但东莞想做餐馆需要克服两个问题,第一,餐馆租下来就不能想走就走,需要有长久的打算;第二,餐馆更需要的是对外的经营能力,不是埋头干活就能成功。
佛山做餐馆的路,肯定没有错,但也面临连锁和服务创新的挑战,也面临诸多餐馆的竞争。同时,餐馆经营,风险更大,这都是佛山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佛山和东莞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各具优势,佛山有可能一骑绝尘,东莞也有可能弯道超车。
2.3 象群与狼群
东莞的企业数量比佛山多60%,但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佛山比东莞高出60%。佛山更多的是象群,而东莞更像是狼群,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
俗话船小好调头,东莞的小企业,天生具有灵活性的优势。特别是背靠广深两个创新创业的龙头城市,加上多年打下的产业基础,东莞在创新方面,负担更少,发散点更多,更容易培育一批新型企业。
而佛山的大象们,首先要面对大企业病的问题,先要解决持续的问题,再谈发展的问题。一个小企业的成功有诸多的因素都可以促成,但一个大企业的持续发展,只能依靠强大的团队和企业文化。团队和企业文化,都需要长期的培育和坚守。佛山的大象型企业,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风险更大,稍有不慎,付出的代价也更大,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同时,在企业活力和创新性方面,东莞的优势更大一些。佛山无论是人文禀性还是企业基因,都缺少冒险的侵略性,而外来人口主导的东莞城市产业,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浑身迸发着不安分的气息。
佛山和东莞,虽然产业企业都有一定的互补性,但同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的竞争者,同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注定相爱难。同时,各具特色的两个城市,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想要相杀,更是难上难。
佛山和东莞,更需要的是闯开彼此的心扉,坦诚接纳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