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品牌  深圳APP外包公司  中国  发展  吉三代  智能  出口  产业  手机 

物价下行为货币政策创设宽绰的操作空间

   日期:2020-06-08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作者:张锐    浏览:91    违规举报
 
腾讯云服务器优惠

  从今年2月开始走入下降通道的猪肉价格至今已经连跌15周,受此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在1月份升至同比上涨5.4%的月度新高后,自2月份开始连续回落。动态来看,猪肉价格可能还会延续下跌势头,CPI升幅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相应地会继续收敛,从而既可确保3.5%的年度物价上涨控制目标实现,更能为货币政策调控留下充足空间。


  自去年至今,国内CPI在上涨过程中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通胀的结构性,即在八大影响因素中,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所驱动。比如,今年1月至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1%,但如果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CPI仅上涨1.25%。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中,猪肉价格的上涨幅度最为凌厉。今年前4月,猪肉价格上涨了109.55%,影响CPI上涨约2.78%。显然,稳住了猪肉价格,就稳住了CPI;而稳住了CPI,就赢得了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控空间。


  作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与支持复工复产的宏观政策选项,今年以来央行累计下调1年期MLF利率30bp,引导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30bp和15bp。同时,今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新增约8.8万亿元,同比多增近2万亿元。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有效地化解了实体经济的下滑风险。数据显示,与前3个月相比,1月至4月的各项经济指标下降幅度呈现出普遍的收敛状态。如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降幅收窄1.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2.8个百分点等。


  对于央行来说,寻求的是“稳增长”和“控通胀”的平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CPI分别同比增长5.4%、5.2%、4.3%和3.3%,连续回落趋势明显。下一阶段,随着去年基数走高,通胀中枢将进一步回落。而更重要的是,猪肉价格已经走进四年一个周期即“猪周期”的下行阶段。为了稳定肉价,顶层设计也划出了生猪稳产保供的政策主线,同时配套推出了对生猪养殖增加信贷规模、财政补贴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受到政策驱动,今年以来注册成立的生猪养殖企业超过1.3万家,进入养猪行业的资金突破2000多亿元。随着生猪产能供给的回归正常,猪肉价格还有继续下跌的可能,从而进一步减弱未来的通胀压力。


  当前,为实现“六稳”“六保”的任务目标,依然需要货币政策发挥灵活的逆周期调节作用。通胀压力的减弱,无疑将为货币政策营造了更为宽绰操作空间,央行手中还有着充足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选用。在关注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央行下一步可能会更加关注货币政策结构性效能的激发与释放。


  鉴于资金传导过程中历来存在“空转”以及“偏转”的顽疾,针对常用工具和创新工具的选择,货币政策会突出创新配给,增强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直达功能,尤其是实现货币政策创新导向与中小微企业需求的精确对接。在明确要求今年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高于40%的基础上,央行、银保监会等八部门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


  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指的是央行使用4000亿元再贷款专用额度按季度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购买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购买比例为40%。如此一来,银行便可以通过央行再贷款与对小微企业贷款形成的差额获得利润。不仅如此,为了鼓励地方法人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对地方法人银行,也就是中小银行给予其办理延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的1%作为激励。这样,等于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央行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获得双重激励,其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积极性必然得到激发,货币政策面向小微企业传导的精准性也将大为增强。初步预计,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今年可产生2万亿元的信贷支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可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1.8%,制造业投资下降18.8%,可见后者受到疫情的冲击要远远大于前者。为提升制造业的回升力度,未来货币政策还可能在企业扩大债券融资以及帮助中小微企业商业汇票融资等方面提供支撑,帮助企业适度加杠杆,甚至为了尽快提振制造业投资,不排除考虑升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推出针对制造业投资的信用贷款支持产品。(张锐)


  转自:上海证券报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内容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更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3、因行业及专业性有限,故未能核验会员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不为其负责,如有虚假或违规内容敬请准备材料图片发邮件到info@n360.cn举报,本站核实后积极配合删除。
4、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或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信息发布规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0081222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