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吉三代  品牌  智能  深圳APP外包公司  出口  产业  中国  手机  发展 

个人消费贷利率降至“3”字头你心动了吗?

   日期:2023-04-22     来源:今日消费    浏览:96    违规举报
 
标题:个人消费贷利率降至“3”字头你心动了吗? 理性借钱花 好借才好还

 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近年来“超前消费”模式走进大众生活,消费贷款逐渐火热。消费贷款由于使用方便、手续简便,能够支持借款人购物、旅游、教育、买车等消费用途,深受大众的欢迎。尤其近期各大银行逐渐加大消费贷款优惠力度,更是让消费贷款“火”了一把。

    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产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无法准确挑选最合适的产品,这也给了不法贷款中介机会,设“套路”引消费者“入局”。

    贷款利率低 申办便捷

    “这两天连续收到好几家银行的推销短信,都是关于个人贷款的。”市民黄女士一年多前在某股份银行申请过消费贷款,当时利率是4.65%。前两天看到一家银行的广告,个人消费贷的年利率仅为3.68%,而且还有利率优惠活动,让她很是心动,准备申请办理。

    据了解,目前不少银行下调了个人消费贷款的利率,普遍降至4%以下,中行等国有大行利率为3.9%左右,一些股份制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利率低至3.68%。

    个人消费贷款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随着各家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产品推陈出新,目前,市民只要有社保、公积金,就能办理个人消费贷款。

    同时,各家银行不仅降低了个人消费贷利率,还推出各种用款优惠活动,促进市民消费。

    “目前我们的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一般为30万元,线上即可办理。”一家股份制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近两年来,该行将个人消费贷款作为主推业务之一,线上即可申请办理,1分钟内即可测出可贷款额度,如果客户有需要,还可以提供上门服务。申请额度后随时取用,用一天支付一天利率,非常方便。

    虚假宣传多 谨防受骗

    不过,个人消费贷好用,但也不能随便办理,一定要增强风险意识。

    相关机构发布如下一则典型案例。

    因资金周转需要,王某在同事的介绍下认识了自称为贷款中介员工的张某。张某声称其在银行内部有关系,可不看征信迅速放款10万至20万元,且贷款利率低。张某见王某有所心动,遂向其推荐了一款年化利率8%的贷款产品。出于谨慎考虑,王某未立即同意办理,经详细了解后发现,办理该项业务还需额外向张某所在贷款中介公司支付息费、担保费、服务费等金额共计7000余元,最终实际利率远高于宣传利率。

    这则典型案例,便是不法贷款中介常用的套路之一。其以“在银行内部有关系”“走内部审批流程”等幌子,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这些“内部操作”表面上看似迅速高效,实则与银行并无关联,是中介为诱骗借款人进行的虚假宣传。广大金融消费者切记擦亮双眼,坚决做到不盲听、不盲信、不盲从,谨防受骗。

    同时,部分不法贷款中介会以“秒放款、低利息、无抵押、高额度”为诱饵,吸引消费者办理贷款。表面上看似“优惠便捷”,但中介从中谋取的中介服务费、高额担保费用等,可能会导致实际综合利率远超贷款产品对外宣传利率。

    有些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高额费用,甚至会不顾消费者实际还款能力,怂恿消费者从各类网络借款平台申请贷款,只为快速敛财。

    充分了解产品 好借好还

    面对不熟悉的消费贷款领域,消费者首先要“量力而行”,树立“用之有节”的消费观念,慎重对待、适度使用借贷产品,切莫盲目消费、跟风消费,合理规划收支,量入为出,强化风险意识,提前了解自身责任与义务。

    不法贷款中介为谋取非法利益,往往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侵害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有个人贷款需求的消费者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自身收支状况,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防止因过度超前消费,而加大日常生活的支出压力;

    应注意个人信息保护,不要随意签字授权,保管好个人重要证件、账号密码、验证码、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

    不要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避免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个人损失。

    专家表示,消费者确实需要办理消费贷款,尽量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避开高利率网络贷款、不法中介等机构套路贷。在签约时,要仔细阅读不同金融产品的条款,正确理解“月费率”“手续费”“按月计息”“按日计息”等概念,对“提前还款如何计算本金”等细节问题把握清楚,好借才能好还,以免因为核算成本不精细,多花冤枉钱。

    最后,业内人士提醒,虽然个人消费贷款成本降低,但建议消费者还是不要盲目借贷,并做到及时还款,以防影响个人征信。同时,消费贷款用途仅用于个人合理合法的消费支出,不得将贷款用于购房、投资等非消费领域以及法律法规禁止的用途。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内容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更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3、因行业及专业性有限,故未能核验会员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不为其负责,如有虚假或违规内容敬请准备材料图片发邮件到info@n360.cn举报,本站核实后积极配合删除。
4、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或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信息发布规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0081222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