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丙肝大国。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5年,全球有7100万慢性丙肝患者,其中,中国丙肝患者人数接近1000万。同时,根据卫健委疾控局的传染疫情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7年的10年时间,丙肝患者发患者数增加至2.3倍。丙肝防控难!
要知道,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平时,稍有不慎就会成为那千万分之一。此前,在某公众论坛上,就有人发出来这样的求助信息:“看病的地方本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万万没想到的是,我却是在那里感染上的丙肝。”
面对丙肝,我们究竟该如何是好?今天,39健康网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肝病中心主任张文宏教授,让他来聊聊其中的应对方法。
毕竟,当下,由于对丙肝的认识不足,注意力都集中在乙肝身上,在日常生活中,公众稍有不慎就会被丙肝病毒感染,成为那千万分之一。张文宏教授介绍,目前,我国丙肝传播方式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等途径传播。
首先,血液是丙肝病毒传播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具以及医疗和美容器械、与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
其次,性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也可以引起丙肝传播。
再者,母婴传播。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可能会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共用牙刷、剃须刀,或纹眉、打耳洞、针灸、修牙、补牙……不规范的机构做这些医源性处置检查,都可能造成丙肝感染。虽然现在小型美容院已比过去规范,但依然存在很多潜在问题。”张文宏教授表示,经常和血液接触的医护人员、美容师、牙医、警察等都属于感染丙肝的“高危职业”,不容忽视。
之所以不容忽视,也与丙肝的进展过程有一定关联。
急性感染—慢性感染—肝硬化——失代偿或肝癌,这是丙型肝炎的疾病发展阶段,一般情况下,急性和慢性丙肝患者的症状都不明显,很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感染了数十年才被发现,而一发现就已经进展到了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阶段,错过了早期治疗时机。
为此,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早期检查。目前,对于丙肝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检查项目主要包括丙肝病毒抗体监测、丙肝病毒核算定量监测、丙肝病毒基因分型、肝纤维化非侵袭性诊断四种。